军事实力较量中,武汉三镇的军队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提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武昌起义前后,全国的武装力量情况。

  • 近畿陆军第一镇: 驻北京仰山洼
  • 直隶陆军第二镇: 驻保定、永平等府
  • 近畿陆军第三镇: 驻吉林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奉天锦州等处
  • 直隶陆军第四镇: 驻天津马厂
  • 近畿陆军第五镇: 驻济南、潍坊、昌邑等处
  • 近畿陆军第六镇: 驻北京南苑
  • 河南暂编陆军第七镇:驻防河南
  • 湖北陆军第八镇: 驻武昌
  • 南洋陆军第九镇: 驻江宁
  • 福建暂编陆军第十镇: 驻福州、福宁、延平等处
  • 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 驻成都
  • 云南暂编陆军第十九镇: 驻昆明
  • 奉天暂编陆军第二十镇: 驻沈阳
  • 浙江暂编陆军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 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 广西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原驻广西桂林,后因第二十六镇被遣散迁驻广东,改称广东陆军第二十五镇
  • 广东暂编陆军第二十六镇:驻广州,后因起义被遣散

清朝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朝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实由于全国督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不同,到清朝灭亡,真正形成正式编制的军镇只有北洋六镇、湖北第八镇和南洋第九镇,其他的都是暂编,也就是清朝中央政府都看不过眼,勉强比混成协强一点点。

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再就是湖北武昌的新军了。

而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主力就是武昌的这支部队,其他的南方军队,实力都无法与当时中央掌握的北洋六镇抗衡。

革命队伍不纯粹,名义上支持和实际支持有差别

辛亥革命后,很多省份相继宣布“独立”,但是细细分析来看,例如东北在内的很多省份仍然是旧有的官僚系统在控制地方政府。只有少数省份是革命党实际控制,且实际控制能力有限。

旧有官僚大部分都是骑墙派,有上一次东南互保的前车之鉴,都懂得要自保要紧,辛亥革命这一关键时刻自然而然成了这些旧官僚攫取权力的机会。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这些人今天可以支持革命,明天就能反过头来打革命军。

后来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洋军阀割据都是典型案例。

所以清朝政府这个时候也认识到,打败武汉三镇的革命军,就能击败所有人的道理,集中精力攻打武汉三镇。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