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武器装备强不强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其次要看装备数量,最后要看的是匹配度问题。

清陆军主要武器装备:

克虏伯7.5厘米重野炮(德国)

克虏伯12厘米加农炮(德国)

克虏伯15厘米加农炮(德国)

8厘米穹窖炮(德国)

克虏伯15厘米臼炮(德国)

阿姆斯特朗15厘米海防加农炮(英国)

阿姆斯特朗30厘米加农炮(英国)

加特林机枪(中国仿制美国)

马克沁.303(中国仿制英国)

史奈德-恩菲尔德步枪

雷明顿M1867步枪

马提尼-亨利步枪

毛瑟M1871/84步枪

温彻斯特M1873步枪

呿暗士得M1886步枪

曼利夏M1888步枪

打火石单发抬枪(中国)

看到这些枪炮,头都打了,清军配备大量的德式武器,但标准并不统一,一旦一个武器对应的子弹用完,则无法使用其他武器的子弹。清军的弹药消耗数量也很大而且很不合理。如清军出发前往朝鲜,每支枪配有子弹150发,每炮配有炮弹50颗;后又从国内运送炮弹子弹,但仅击毙日军180人。日军人均仅消耗子弹8发。

日陆军武器装备

7厘米野炮(日本)

7厘米山炮(日本)

12厘米加农炮(日本)

19厘米海防加农炮(日本)

24厘米海防加农炮(日本)

28厘米榴弹炮(日本仿制意大利)

村田13年式步枪(日本)

村田18年式步枪(日本)

村田22年式连发步枪(日本)

村田22式连发骑枪(日本)

日军基本实现了陆军武器自有化,且武器装备制式相对统一。虽然部分装备性能不如清军,但是实战来看还是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后勤损耗。

两国的陆上军事技术对抗体现在依据地利构筑的传统要塞防御系统与连发枪、榴霰弹、野战火炮组成的现代火力系统之间的对抗。应当指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清军在旅顺口和威海卫两地修建工事,构筑炮台,其工程之繁浩,构造之雄伟,耗费之巨大,堪称大清帝国工程史的里程碑。然而,甲午战争的实践表明,两大要塞,一经日本军队的密集火力攻击便立即崩溃,旅顺口要塞不到一日即告陷落,而威海卫也仅仅坚守了一周时间。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清军使用低技术水平的防御系统来对抗高技术水平的攻击系统,在野战火炮大规模应用后,地理因素对于防御的作用日益弱化,建立有效的防御系统比建立同一水平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因而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一直没有形成装备优势

朝鲜战场,清军共15500人参战,野战炮28门,机关炮6门;日军约14000人参战,野战炮44门,清军始终不占装备优势。

海军我们只看一组数据

北洋舰队重型火炮占绝对优势,但是速射炮方面完败,总吨位也吃很大的亏。最重要的是北洋舰队的军舰是有代差的!军舰普遍较为陈旧,且军舰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协同作战很难。

被缴获的装备极为丰富

甲午战争结束,日军缴获清军重型火炮(20厘米口径以上)6种合计46门,轻型火炮18种合计450门,机关炮、速射炮11种合计108门,旧式火炮159门,步枪16种合计11764支,子弹16种,合计338万余。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